北京绢人技艺: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
  • 浏览:409 评论:0 人
  • 1楼


    绢纱为肤,真丝为发,绸帛为服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“北京绢人”以其考究的取材和精巧的制作技艺享誉国际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,于举手投足间、一颦一笑中尽显中华文化底蕴。

      绢人,是美术人形的一种。民间布制玩具“针扎”“彩扎”等手工艺品,正是“绢人”的源起。北京绢人,顾名思义,是属于北京的一种传统民间技艺,为北京民间所独有。其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,全身上下的衣料、饰物、佩件、道具等也大都选用上等的丝绸、绢纱做成,“绢人”由此而得名。

      以彩色丝绢为主料的手工艺术品北京绢人,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文化积淀深厚。其造型取材大多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、传说和传统戏剧中的各类人物、古装仕女及民族舞蹈等。北京绢人制作精美,神态各异,色彩绚丽,风格高雅,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。

      北京绢人是以铅丝为骨骼,棉花纸絮为血肉,绢纱为肌肤,真丝为秀发,彩绘丝绸为服装,经过能工巧匠们雕塑、制模、彩绘、缝纫等十几道工序,最终制作而成的栩栩如生、呼之欲出的立体造型玩偶。经典的绢人造型,如沉鱼落雁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,神态各异、栩栩如生的唐僧师徒,慈悲为怀的菩萨,凭风而立的剑客……不胜枚举。

      一个个绢人形象,就是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历史教材,使大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人物,不仅陶冶了性情,提高了审美品位,还展现了京味儿文化。

      源起彩扎,更替出新

      在中国古代,民间流行以竹、纸为原料,制作各种工艺品。早在唐代,福建南部农村盛行彩扎,开始时是用纸扎成各式飞禽走兽、花鸟鱼虫。后来,制作者有心加入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戏文和神话故事,制成花灯,陈列展示,供人观赏。物换星移间,这种扎制花灯的工艺逐步发展,形成了彩扎手工艺术品。

      《东京梦华录》有载,北宋时期,民间艺人能“剪绫为人,裁锦为衣,彩结人形。”至明代,民间绢人制作虽稍逊唐宋,但依然盛行。至清代,有以绢绫绸纱剪扎成老寿星和麻姑,同寿桃寿面一起,作为祝贺寿诞的礼品的习俗。只是,这一时期的绢人制作技艺几近步入失传之境。

      新中国成立后,中国应邀参加在印度举行的国际玩偶展览会,文化部通过全国妇联,把制作展品的任务交给了葛敬安、李佩芬、杜崇朴等工艺名人。他们多方收集资料,反复推敲,终于在两个月的时间里,试制成功了五件表现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作品,及时送展,获得好评。

      随后,北京美术人形研究组成立,陆续试制出许多新作品,这种绢人具有新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。从质料上看,国外的人形玩偶其头部选用石膏粉、胶泥和木头做成,而北京绢人,从头到脚都采用了中国丝绸、绢纱,人物的脸型、服饰和动作表情,充分体现出中国韵味。绢人从此以“北京绢人”的风貌全新呈现。

      多技融合,精致美丽

      北京绢人在制作过程中,运用了雕塑、绘画、缝纫、染织、花丝、裱糊等多种技法。

      绢人头部从做头模开始,根据头部比例和五官位置先雕塑一个头型,然后在原模头型上面糊制棉织物和丝织物,待干燥后,再糊制第二层丝织乔其纱,最后糊制蚕丝织物,晾干后再画出眼睛、睫毛、嘴唇、腮红和眼影。待脸部美化完成后,再剖开头部充填棉花等,便制成了栩栩如生的美女人头。

      绢人手部的制作需先用五根细金属丝捆成手指的骨骼形状,然后分别用脱脂棉缠绕成手指的形状,再用蚕丝织物缝出微小的手套,将手套翻过来,再穿在手上缝合后,再做出兰花指、佛手指等手型,有的绢人还需要为其染红指甲、带戒指,工艺要求非常严格:不得露线头、不得露针脚。

      制作绢人的体形时要熟悉体形结构,用金属丝做成人体骨架和四肢,造型比例要十分准确,人体三围定位尺寸要典型化,因此要用棉花和纸毛充填得恰到好处,使体形舒展、匀称,既要身材苗条,又要肩背圆润,胸臀丰满,腿部要稍长些,身材也要适当夸张,充分体现形体之美。

      在制作头饰、头钗时,须采用金银丝编织而成,配以珠、钻串成造型。如凤钗、项圈、步摇、偏凤等钗环摇戈,华贵典雅,凝固动态美。绢人道具的制作,要求比例准确,形象仿真,恰到好处地烘托主题人物。

      服装彩绘是制作绢人仕女的重要部分,一般采用考究的吉祥纹样,以“赛绣”工艺绘制而成。用金粉调制漆料,挤在线描的花纹上细致地涂上颜色,使仕女衣裳、围腰及马面装饰五彩缤纷、光艳夺目。在结合历代仕女服饰、纹样、色调,注重服饰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协调的同时,达到仿真、飘逸的效果,在故事情节中再现整体艺术之美。

      一个小小的绢人作品,集软变形技法如绢花、宫灯、绢扇等于一体,是中国近代绢塑艺术发展的历史缩影,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,也凝聚了中国传统塑型艺术的精华,堪称中国的立体丹青。

      唐燕—汲取绢人精髓,打造中国“芭比”

      “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娃娃人人都喜爱,我要用娃娃来推动世界文化交流。”

      因为自幼有人偶情节,唐燕几乎收集了全世界的娃娃,却发现美国有芭比,俄罗斯有套娃,德国有瓷娃娃,唯独缺少了中国独有的娃娃。

      一天,唐燕在工美集团的“珍宝馆”橱窗里,瞥见一个非常漂亮的娃娃,那是京剧《杨门女将》中的穆桂英人偶。形态英姿曼妙,样貌俊俏别致,服饰端庄精细,太惊艳了!小人儿一下就把她的心震慑住了!

      后来唐燕才知道,这种人偶叫“北京绢人”。为了研究这个绢人是如何做出来的,唐燕找到了北京绢人第二代传人杨乃蕙。老人未曾想到,唐燕对绢人竟如此痴迷,还决定放弃自己的主业,专门组建一个制作北京绢人的工作室,于是老人当即将唐燕收入门下。

      唐燕惊讶地发现,绢人的制作工艺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和精细。在大师的指点下,唐燕开始刻苦学习绢人制作技艺,足足学了一年多才出师。唐燕说,想要创作出传神的绢人,还需要读懂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,性格特点,生活环境,更要超越人物的历史故事,在形、神上下功夫。

      2004年,唐燕成立了北京“唐人坊”公司,并给自己的人偶取名“唐娃娃”,在吸取“北京绢人”技艺精髓的基础上,进行大胆创新设计。

      比如她制作的人偶,其头部、四肢不再是6层丝绸细致的黏合,而是在材料上改良,用石膏、陶瓷、树脂等新材料制作,用热转印和丝网印技术取代服装上的刺绣和手绘。在人形设计上,曾习工笔素描的她,从中国传统人物画和民间泥塑中汲取营养,融入了自己的创意。

      改良后的“唐娃娃”面部和手部均采用特殊石膏,在手绘的基础上结合电脑绘图,提高了制作效率。与现代科技的结合,不仅改进传统绢人的多项工艺,也丰富了创作题材,降低了制作难度。

      就这样,唐燕一直期待的“中国芭比”横空出世。她也迅速收到了来自故宫的订单,双方合作推出故宫文创——紫禁城往事,获得了北京礼物大赛金奖。

      如今,“唐娃娃”系列产品已拥有几百个品种,并作为国家级文化礼品走进北京冬奥村运动员公寓、上海世博会、中非论坛。

      2012年,唐燕在贵州开办了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,开设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,每年免费招收30~40名贵州贫困生学习传统绢人制作,资助学费、生活费,并提供就业岗位。至今已帮助贵州400多名女孩子成长为经济独立、内心自信的女性。

      尽管如此,唐燕并未满足,她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:将“唐人坊”做成百年老店,建一家世界知名的玩偶博物馆,传承、弘扬、创新北京绢人文化。在她看来,小娃娃中藏着大文化,方寸之间,传承的课题很大。

    来源:《中国女性》海外版